省通信管理局调查联通南昌分公司“隐蔽扣费”
省通信管理局调查联通南昌分公司“隐蔽扣费”
针对南昌联通用户未购买增值服务却遭公司暗中扣除当月增值服务费用的情况,本报刊于7月2日发表了《未购买增值服务,为何仍遭暗扣费用?》一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的一周内,全省多个地区的联通用户陆续向本报刊诉,反映自己遭遇了类似的“暗扣费用”问题,同时还有联通公司拒绝退还预存话费余额等不公平规定。
7月3日,省通信管理局的督查人员抵达联通南昌分公司展开调查。鉴于该公司的增值业务运营系统与省联通公司有关联,预计在7月10日前后,调查人员将开始对省联通的相关系统进行调查。他们将深入调查“隐蔽扣费”的问题,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本报,同时迅速向社会公众公布,以此敦促运营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令人费解的是,在6月29日的采访过程中,来自联通南昌分公司的9118号客服人员向记者作出承诺,他们承诺将就用户所关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馈,这些问题包括前机主留下的增值业务是否为自愿订购或被强制订购、是否存在订购凭证、以及系统未清除操作是否导致新机主被自动订购等情况,并将这些问题提交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解答。自本报相关报道刊登后联通业务增值费是什么,在7月2日至6日的几天里,记者陆续与联通南昌分公司的数位客服进行了交流,并再次表达了对“对口部门”答复意见的探询需求。然而,截至7月8日晚上稿件定稿之时,联通南昌分公司尚未履行其“解答”的承诺,至今仍保持缄默不语。
央视揭秘“套路”
本报刊登了《未订购增值业务 为何还被隐蔽扣费?》一文后,7月6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针对全国多个地区手机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捆绑各种增值业务,导致话费悄然减少的现象,推出了“敛财‘套路’何时能止”的专题报道,揭露了通信运营商默许甚至纵容增值业务合作商敛财的幕后真相。
在《经济半小时》这档节目中,央视记者通过隐蔽的调查方式揭露了通信运营商的行为,他们向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了收费代码,用于推广增值服务。这些合作伙伴采取病毒式营销手段,借助非法软件,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冒用用户身份秘密发送短信订购增值服务,从而在用户不知不觉中扣除相应的费用。用户手机中并无此类订单短信的记录,唯有借助通信运营商的网络渠道,方可追溯相应的订购详情。
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的常务副会长邱宝昌在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时指出,若增值业务服务商在未告知通信运营商的情况下擅自违法推广业务,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理应由通信运营商负责承担。此外,若通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暗中勾结联通业务增值费是什么,共同实施隐蔽扣费等违法行为,其性质将更为恶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予以严厉惩处。
省消保委将约谈省联通公司
我省电信领域的一名专家向记者透露,众多关于通信服务提供商擅自开启增值服务的举报,均与外部呼叫服务外包业务紧密相连。目前,众多通信运营商在市及县区级别的分支机构,为了提高销售业绩,纷纷将电话外呼业务委托给营销团队执行。然而,这些外包商为了追求利益省通信管理局调查联通南昌分公司“隐蔽扣费”,常常不遵守规定,甚至采取违法行为。由此引发的“影子服务”和“幽灵服务”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因此,他提出建议,应当加强对通信运营商外包外呼服务的整治,全面规范这一服务流程。对于任何涉及欺诈消费者的非法商业活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进行严厉打击,从而有效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近年来,手机用户与通信运营商之间因暗藏的消费费用问题频繁引发争执。根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仅在2017年,他们就接收到了针对通信运营商所谓的“隐形服务”的投诉共计593起。
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南芳律师事务所主任廖泽方指出,为了有效遏制通信领域的乱收费问题,通信运营商必须严格遵守工信部规定的“二次确认”流程,确保向用户发送的确认请求信息中,详细列出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名称、所提供业务的具体名称、收费标准以及退订方法等内容。消费者协会可以与监管机构携手,对电信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实施监管与审核,亦或独立展开调查与监管工作。此外,消协还可代表自身提起公益诉讼,责令电信服务商等相关经营者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依照法律规定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
7月6日,省消保委相关领导向记者公开指出,未来,省消保委将依照《消协组织消费维权约谈经营者办法(试行)》的相关条款,针对本报刊登的报道及搜集到的具体投诉信息,正式对省联通公司开展约谈行动,致力于全面依照法律手段保护手机用户的正当权益。
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省通信管理局向手机用户发出警示联通业务增值费是什么,若不幸遇到“隐蔽扣费”等违法行为,建议通过关注“江西放心消费315”官方微信公众号、拨打投诉电话0791-86350315省通信管理局调查联通南昌分公司“隐蔽扣费”,或使用12300电信服务申诉电话等途径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