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间、空间互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论时间、空间互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从毛泽东《论持久战》谈起
唐占应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2)
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军事理论作品论时间、空间互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一种巧妙运用时间与空间转换,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的战略发展理念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运用时间和空间互换的思维方式,对中日战争进行了深入考察,对中日两国的根本特征进行了深刻剖析,阐明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预见到中国抗日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在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时间与空间转换的理论之后,本文详细探讨了这一转换在社会经济进步以及个人职业生涯成长中的深远价值。
【关键词】论持久战;时间;空间;发展
原载《现代经济》,2012年第12期。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时间构成了人类进步的舞台。”这一观点深刻阐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超越时间与空间局限的动态过程。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中以空间换时间论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论持久战,个体、集体、民族乃至国家的文明进步,其时间维度可以通过空间维度进行转换或弥补,这恰恰是文明快速进步的奥秘所在。个体、集体、民族乃至国家,正是通过相互的学习与借鉴,打破了各自在空间上的局限,这便等同于拓宽了自身文明进步的领域,减少了文明前进所需的时间,进而为自己文明的成长赢得了更多的空间。
自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至今,战事已持续十个年头。在这过去的十个多月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接连遭受挫败,中华民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中国人民对战争的走向深感忧虑,他们急切地渴望得到解答:“抗日战争究竟能否取得胜利?我们又该如何赢得胜利?”针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亡国论”与“速胜论”,进而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妥协”与“轻敌”。为了全面否定这两种错误的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妥协”和“轻敌”两种不良倾向,为了强化我们对抗日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毛泽东同志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的局势,融合了国内外抗战的宝贵经验与教训,进而深化了对我国抗战发展规律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他的不朽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以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有力地批驳了两种错误的观点和倾向,极大地提振了党内外的抗日军民的战斗意志和坚定信念。
在这部传世之作里,毛泽东同志巧妙地运用时空转换的原理,审视了中日战争的实际状况,深刻剖析了中日两国的本质属性,阐明了抗日战争演进的内在规律,预见了中国抗战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在时空上的转换,必将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一、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性
(一)对中日当时状况的分析
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对中日战争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剖析:为何抗日战争会演变成持久战?为何最终胜利属于我国?依据又在哪里呢?【2】()中日战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所有问题的答案论时间、空间互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都蕴藏在这场战争之中。抗日战争之所以与过往战争有所区别,其关键在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从中日两国各自的视角,对这场战争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剖析。
毛泽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首先,他指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强大根基。日本作为东方地区的一流帝国主义国家,其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政治组织能力均居首位以空间换时间论持久战,且位列世界六大帝国主义国家之列。【2】(p447)这些因素构成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基础条件。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