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解析,知识构建与情境认知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而知识构建与情境认知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等待被学习者被动接收的,而是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意义赋予和重组而形成的。
情境认知在知识构建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学习者所处的具体情境为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支持。不同的情境蕴含着各种实际问题、现象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都构成了学习者构建知识的原材料。例如,在科学实验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地对实验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原理进行思考和理解。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记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尝试去解释、预测和总结,从而逐步构建起关于该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
情境还为知识的构建提供了认知支架。学习者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情境中的各种线索和提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规划学习路径。比如,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学习者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情境框架。这个框架就像一个支架,支撑着学习者去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脉络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学习者在这个情境支架的辅助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将碎片化的历史信息整合成为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结构。
知识构建也对情境认知产生反作用。当学习者在情境中成功地构建起新的知识时,他们会以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周围的情境。新构建的知识会影响学习者对情境中各种信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使他们能够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和关系。例如,一个学习了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学生,在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时,会更加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光照条件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因为他构建的光合作用知识让他意识到这些因素与植物生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基于新知识的情境认知的深化,又会进一步促使学习者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构建与情境认知之间的良性循环。
知识构建与情境认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还体现在不同情境之间的迁移上。学习者在一种情境中构建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其他类似的情境。通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构建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所构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面对物理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生活中的其他数学相关问题时,有可能会被迁移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在不同情境间的流动和拓展,进一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情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知识构建与情境认知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两个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它们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推动着学习者不断地成长和发展,为个体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