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看不懂说明书就不要买
理财产品看不懂说明书就不要买
在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其风险性,并留意银行是否承诺保本。然而,客户需谨记,所有声称保本的产品通常难以带来高额回报。若有人宣称既能保本又能获得高收益,那很可能是在行骗。所谓的保本,实际上意味着:你投入100元,我将其中的90元用于购买债券或存款,剩余的10元则用于投资股票或期权。两年后,若那90元增值至100元,则实现了保本,而那10元若能带来收益则是额外之喜,若没有收益也无需过分担忧。众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往往收益为零,此类情况屡见不鲜。此外,那些不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存在亏损风险。鉴于此,对于那些追求高收益却倾向于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我们建议他们不妨直接投资于基金市场。
刘提醒说,银行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必须详尽告知潜在风险。同时,需纠正客户认为将资金存入银行便不会遭受损失的错误观念。
挂钩类不要沾
刘强调,他一直不建议购买那些挂钩型理财产品。他指出,众多结构性产品都离不开“挂钩”这一概念,无论是欧元兑美元汇率、债券基金,还是港股、原油、黄金等金融理财产品有几种分类形式,都是通过这种“挂钩”机制,将国内投资者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同时也将投资者的资产置于了一个充满变数的海外市场之中。
一度被誉为“金融创新”典范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被视为金融市场最具活力的新兴业务之一,此类产品通常与特定资产相关联。然而,在以次贷危机为开端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众多理财产品逐渐显现出其“毒性”。
去年备受关注的KODA产品堪称典型例子。该产品使得众多国内投资者数百亿的资金化为乌有。最近,渣打银行的理财产品又遭遇了“有毒门”事件,数十位购买了渣打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联名向银监会提交了投诉信,指责该行利用各种方式诱使他们购买了存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出的主要是衍生品,它们以批发的形式购入,随后以零售的形式出售给我国客户。这实际上就是银行之间相互交易资产,一旦购入其他机构的不良资产,便意识到自己中了‘毒药’,持有过多存在巨大风险,于是设法将其转手卖出。例如,一家银行购入价值十亿的资产,随后以零售方式将其分售给一千名客户。如此一来,不但转嫁了风险,中间还赚取了差价。”
某种程度上,一旦投资者购置了某款‘挂钩’型理财产品,他们便无形中加入了赌局:赌这款‘挂钩’型理财产品能否如设计者所预期般运作。
不少拥有高学历的投资者也购买了含有毒性的理财产品,他们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刘解释道:“产品的条款设计极其繁复,即便是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也难以理解。”
这类“挂钩”理财产品的收益依据通常涉及一系列繁复的金融衍生品计算模型。所谓的丰厚回报正是基于这些业绩标准进行测算的,然而,普通投资者又怎能真正领会这些“标准”的内涵?他们又如何能够知晓,要实现预想中的高额收益,需要同时满足哪些具体条件呢?由于影响这些产品盈利的因素众多,因此这些所谓的“挂钩”理财产品从诞生之初便注定可能面临零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有毒产品不仅在外资银行中广泛存在理财产品看不懂说明书就不要买,中资银行亦然,部分银行亦涉其中。这并非意味着有意欺诈客户金融理财产品有几种分类形式,实则是在从国外银行进行“批发”过程中,自身并未对风险与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估,只能说其素质有待提高。
国内未来将推出新的衍生工具,“例如,目前已有股指期货,未来可能还会出现与股指期货相仿的衍生品,这些产品同样面临较高的风险。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时,应当全面评估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力,对产品的风险与收益比例进行准确估算,随后谨慎作出购买决策。”
下半年不买外币类产品
“下半年不要买外币类产品,因为人民币升值是肯定的事。”
人们通常认为欧元是由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联合发行的一种货币,而欧洲的经济增长较为缓慢金融理财产品有几种分类形式,因此其贬值趋势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存在;尽管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无论如何,人民币的价值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若投资者购买外币理财产品,他们不仅需要面对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还需承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刘对下半年的A股市场投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坚信股票将成为理想的投资选择,目前正是购入股票的绝佳时期。鉴于欧元贬值,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仍有上升空间。
刘建议投资者在银行理财产品中优先考虑购买保本型产品。这类产品即便表现不佳,也不会导致本金损失,然而收益也不会特别丰厚。若追求更高的回报,投资者可直接前往基金公司购买股票型基金。毕竟,为何要选择银行呢?毕竟,若在银行投资亏损,对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大考验。
刘持对今年持续走红的信贷产品持谨慎看法。他分析,目前信贷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源于银行担保的缺失。观察当前情况,银行出于维护声誉的考量,实际上进行了隐性担保,导致这类产品的违约率异常低。然而,由于银行并未对这类产品进行明确担保,未来其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投资者面临的问题在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理财产品看不懂说明书就不要买,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种类繁多,这无疑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不得不依赖银行理财顾问的建议。然而,由于“屁股决定脑袋”,银行理财师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因此,客户最好保持谨慎,多观察少行动,将产品说明书带回家仔细阅读。若对说明书内容感到困惑,则不宜购买。
银监会理应制定出更多的规范性规定,例如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规范化、模式化、公式化,这样便于广大民众理解。